目前影像處理中最常用或通用的連通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:

1. 連通元件標記法(Connected Component Labeling, CCL)

這是識別二值影像中連通區域的最常用方法之一,依據像素之間的連通性將相鄰的像素劃分為不同的區域。根據連通的方式,可以分為:

  • 4-連通:像素只與上下左右的像素相連接。
  • 8-連通:像素不僅與上下左右的像素相連,還與對角線方向的四個像素相連。

最佳實踐:

  • 選擇合適的連通性:4-連通適用於避免對角線上的區域連接,8-連通更適合較模糊的物體邊界情況。
  • 二值化前的預處理:在進行 CCL 之前,影像通常需要二值化處理,且需要進行適當的噪聲去除操作,避免過多的小區域干擾結果。
  • 使用高效演算法:在大規模影像中,應選擇優化過的 CCL 演算法,像是基於等價類的兩遍標記法或使用線掃描優化性能。

範例(OpenCV 實現連通元件標記):

import cv2
import numpy as np
 
# 讀取灰階影像
image = cv2.imread('input_image.png', cv2.IMREAD_GRAYSCALE)
 
# 二值化
_, binary_image = cv2.threshold(image, 127, 255, cv2.THRESH_BINARY)
 
# 進行連通元件標記
num_labels, labels_im = cv2.connectedComponents(binary_image, connectivity=8)
 
# 顯示結果
cv2.imshow('Connected Components', labels_im.astype(np.uint8) * 50)  # 乘以50以提高對比度
cv2.waitKey(0)
cv2.destroyAllWindows()

2. 區域增長法(Region Growing)

這是一種基於種子點的區域分割方法,從選定的像素開始,逐步將相鄰的相似像素合併到區域內。區域增長法通常在醫學影像處理、地理資訊系統(GIS)等領域有較多應用。

最佳實踐:

  • 選擇適當的種子點:區域增長法的結果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初始的種子點,因此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種子點。
  • 定義適當的相似性條件:相似性的判斷可以基於像素值、顏色或梯度等特徵。應根據應用需求設計相似性判斷條件。
  • 適當的邊界控制:為了避免過度增長,可以設置一定的邊界條件或成長限制。

3. 圖論方法(Graph-based Methods)

將影像的每個像素當作圖中的頂點,相鄰的像素間的邊根據像素之間的相似度賦予權重。使用圖分割演算法(如最小生成樹、Cut演算法)來將影像劃分成不同區域。

最佳實踐:

  • 合適的權重計算:在圖論分割中,像素之間的相似性定義非常重要,通常基於顏色、梯度或紋理特徵來設置邊的權重。
  • 快速演算法實現:圖論方法通常計算量較大,應優化圖結構或使用快速圖分割演算法來提升性能。

4. 分水嶺算法(Watershed Algorithm)

分水嶺算法是一種基於拓撲的圖像分割技術,將圖像的梯度視為地形,從圖像中的低點開始進行“灌水”,當水流到不同的低谷時,標記出不同的區域。分水嶺算法特別適合於邊緣模糊的物體分割。

最佳實踐:

  • 邊緣增強:在應用分水嶺算法前,通常需要對影像進行邊緣增強處理,以確保物體邊界清晰,避免過分割。
  • 標記控制:通過給定種子點或使用形態學操作(如開運算或閉運算)來改進區域的準確性和穩定性,防止過度分割。
  • 後處理:分水嶺結果常會過度分割,可進行合併或平滑操作來改善結果。

範例(分水嶺算法實現):

import cv2
import numpy as np
 
# 讀取影像
image = cv2.imread('input_image.png')
 
# 轉灰階
gray = cv2.cvtColor(image, cv2.COLOR_BGR2GRAY)
 
# 進行二值化
_, binary = cv2.threshold(gray, 0, 255, cv2.THRESH_BINARY_INV + cv2.THRESH_OTSU)
 
# 去除噪聲
kernel = np.ones((3,3), np.uint8)
opening = cv2.morphologyEx(binary, cv2.MORPH_OPEN, kernel, iterations=2)
 
# 確定背景區域
sure_bg = cv2.dilate(opening, kernel, iterations=3)
 
# 確定前景區域
dist_transform = cv2.distanceTransform(opening, cv2.DIST_L2, 5)
_, sure_fg = cv2.threshold(dist_transform, 0.7 * dist_transform.max(), 255, 0)
 
# 未知區域
sure_fg = np.uint8(sure_fg)
unknown = cv2.subtract(sure_bg, sure_fg)
 
# 標記
_, markers = cv2.connectedComponents(sure_fg)
 
# 加1,使背景為1,前景為2
markers = markers + 1
 
# 未知區域設為0
markers[unknown == 255] = 0
 
# 應用分水嶺算法
markers = cv2.watershed(image, markers)
 
# 標記邊界
image[markers == -1] = [255, 0, 0]
 
cv2.imshow('Watershed', image)
cv2.waitKey(0)
cv2.destroyAllWindows()

5. 基於超像素的分割(Superpixel Segmentation)

超像素分割是一種將影像分割為連通的、具有相似屬性的像素區域的技術,這些區域被稱為超像素。這種方法可以大幅減少計算量,並且通常用於預處理以加速後續的高階分割任務。

最佳實踐:

  • 選擇合適的超像素算法:常用的算法包括 SLIC(Simple Linear Iterative Clustering),它能在保留邊界細節的同時生成均勻的超像素區域。
  • 調整超像素數量:根據影像的複雜度和目標應用,選擇合適的超像素數量,過少可能會損失邊緣細節,過多則可能無法達到計算效率的提升效果。

總結

不同的連通方法適合不同的影像處理場景。CCL 是最為通用的連通方式,適合大多數二值化影像的連通區域標記;分水嶺算法圖論方法 則適合邊緣較為模糊的物體分割;而 超像素分割 更適合高效的預處理。最佳實踐包括選擇合適的算法、進行適當的影像預處理以及調整參數以滿足具體應用需求。